足球报道
Wedding photos
中国足球协会于近日公布了2025赛季第21期裁判评议结果,本期共认定三项错漏判,其中中甲联赛延边龙鼎队与南京城市的比赛中一次关键越位误判引发广泛关注,此次评议不仅揭示了裁判团队在临场执法中的技术漏洞,更折射出中国职业联赛在裁判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深层挑战。
根据足协裁判委员会公布的比赛录像及技术分析,8月15日进行的中甲联赛第19轮延边龙鼎对阵南京城市的比赛中,第38分钟延边队前锋金某接到直塞球后突入禁区推射破门,当值第一助理裁判随即举旗示意越位,主裁判判定进球无效。
经足协评议组使用三维虚拟越位线技术复核,显示金某在队友传球瞬间有效触球部位(躯干)与防守方最后第二名球员基本持平,仅有极小部分肢体可能略微突出,按照国际足联2025年最新版《足球竞赛规则》中"有利于进攻方"的越位判罚原则,此球应属好球,裁判团队做出了错误判罚。
这一误判直接改变了比赛走向,最终延边龙鼎0-1不敌南京城市,失去关键积分,延边俱乐部赛后立即提出申诉,促使足协将此案例纳入本期评议重点。
除延边比赛误判外,本期评议还认定另外两起错漏判:
上海嘉定汇龙与江西庐山的比赛中,第64分钟禁区内防守方手球犯规未判罚点球; 青岛红狮与石家庄功夫的较量中,第51分钟进球前进攻方犯规动作被遗漏。
足协公告指出:"这三起错漏判均发生在中甲联赛中下游球队的关键保级战中,对比赛结果产生了直接影响,裁判委员会已对相关裁判员进行内部处理,并将通过专项培训提高裁判团队对类似情况的判罚准确性。"
本次延边龙鼎的越位误判事件再次引发关于VAR使用规则的讨论,根据中国足协现行规定,中甲联赛虽已引入VAR技术,但其使用范围仅限于"进球、点球、直接红牌和处罚对象错误"四类情况,助理裁判的越位判罚属于现场裁决范畴,VAR无权主动介入除非主裁判请求复核。
足球技术专家李明教授指出:"这次误判体现了现行VAR规则的局限性,国际足联正在测试的'自动越位识别系统'(AOS)或许能解决这类问题,但中甲联赛的技术装备水平尚未达到要求,在技术升级前,我们更需要提高助理裁判的业务能力。"
这并非延边足球首次遭遇重大误判,2016年中超联赛,延边富德与广州恒大的比赛中就曾遭遇明显误判,当时俱乐部发表公开信呼吁公平竞赛,2019年延边富德解散后,新成立的延边龙鼎继承了大量本土球员和球迷基础,但似乎也继承了遭遇争议判罚的"传统"。
延边球迷协会会长朴成洙表示:"我们理解裁判工作的难度,但连续多年的关键误判让人难以接受,希望足协能够真正重视这个问题,而不是每次都是'内部处理'了事。"
此次误判对中甲联赛保级形势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延边龙鼎失去这关键一分后,排名跌至降级区边缘,与安全区的分差缩小至1分,而受益的南京城市队则凭借这场胜利暂时逃离降级区。
体育法律专家张涛指出:"根据国际体育仲裁惯例,比赛结果通常不会因裁判误判而改变,但这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补偿机制,比如对因重大误判遭受损失的俱乐部给予经济补偿或引援名额优惠。"
2025年是中国足球裁判体系改革的关键年,足协推出了包括"职业裁判制度"、"裁判员职业发展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裁判专业水平,然而本期评议显示,改革效果尚未完全显现。
国内知名裁判监督刘学宇认为:"中国裁判问题的核心是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我们只有200多名国家级裁判,要执法全国各级别联赛,工作强度大,学习机会少,应该建立更系统的培训体系,同时引进更多国际先进技术。"
国际足联计划在2026世界杯周期全面推广半自动越位识别技术,中国足协也表示将逐步在顶级联赛中试点先进技术,但同时,技术只是辅助工具,提高裁判自身业务能力才是根本。
足协裁判部门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制定2026-2030年裁判发展规划,重点将放在青少年裁判培养、国际交流合作和技术装备升级三个方面,目标是到2030年,中国裁判能够稳定执法亚洲顶级赛事,并具备世界杯执法能力。"
第21期裁判评议公布的三项错漏判,尤其是延边龙鼎的越位误判,再次揭示了中国足球裁判体系建设的迫切性,在足球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每一个判罚都关系到联赛的公平公正和俱乐部的切身利益,唯有通过技术升级、制度完善和人才培养三管齐下,中国足球才能真正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裁判体系,让绿茵场上的争议越来越少,让足球回归纯粹的本质。